主页 > 热点

唯一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( 我国历史上没有昏君的朝代)

羊舌淑兰 2022-05-14 22:10:07 5610次

清朝。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起,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人期间发展到了高峰,倒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。至于清朝的落败只能说明他们的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,而不能说他们历代皇帝不勤政。

大家知道,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,有许多朝代都曾经出现过,像周幽王姬宫涅,秦二世胡亥,汉成帝刘骜、唐僖宗李儇、宋徽宗赵佶等不用心治理国家,只知吃喝玩乐的“昏君”。但是,有一个朝代统治中原长达近三百年,经历了十几代皇帝,却没有出现一个“昏君”,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清王朝。

清朝从皇太极开始,到宣统帝溥仪结束,共有十一位皇帝(因为皇太极改“满”为“清”,故从他算起)执政,他们无论能力大小,都能尽心尽责的干好本职工作,大部分人还卓有成效,这种情况在皇权时代里是非常罕见的。我们不禁要问,是什么力量的支撑,促使清朝皇帝老爷们如此勤政呢?

一、皇族教育必不可少

清朝建立后,皇太极就意识到没有文化恐怕不能统治好天下。由于他对汉文化十分仰慕和崇尚,不仅在皇宫中设立了“弘文院”,成为皇族们学习的场所,而且还从辽东找来一个叫龚正陆的汉族知识分子教授汉学。

皇太极还派人把《四书》、《六韬》、《三略》等书翻译成满文,让皇亲国戚和大臣们学习。皇太极相信,教育是社稷巩固的基础,只有抓好教育才能使得江山代代相传。史载:“皇太极为巩其权,译汉书欲皇室习之。”事实证明,皇太极是非常有远见的。

满洲人入关后,对教育更为重视,把皇子们学习汉文化放在首位,不但聘请当代有名的汉人学者充当经筵讲官,如康熙的老师陈廷敬、傅以渐,乾隆帝的老师朱轼,后来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师夫翁同龢等,专门教授汉文化,而且录用汉人做官,使满汉两族融为一体。即便是有的皇子当了皇帝,还仍然要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,这个制度,被后代一直沿用。

清宫内设有两个教育机构,一个叫“上书房”,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。一个叫“南书房”,为皇帝听讲和备问、论经、谈诗之所。这两个书房的“行走”(官名),大都是通晓古今,满腹经纶,“翰林”出身的汉官。

清朝的皇子们六岁就开始读书,每天都是“黎明即起,上灯放学。”除了皇宫里有婚丧嫁娶和重要的事情放假外,全年无休。皇子们学习的内容,从经史子集、骑马射箭到满蒙汉文,作诗答对写文章统统都要学,还要定期考核,如不过关必受惩罚。

皇帝在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到南书房听“侍读”讲课,学习古今兴衰史和治国道理。拿雍正帝来说吧,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,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到南书房听课,而且做到风雨无阻,为学子们做出了榜样。

由于清廷有着如此良好的教育制度和强大的师资力量,再加上徒弟们刻苦的学习精神,故皇帝们都能知书达理,深谙治国之道,做到勤于政事。

二,存在忧患意识

清朝当时大约有三亿汉族人,满族只有三百万,是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。要统治如此大的汉人国家,朝廷常常感到力不从心,压力极大,这就促使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从不敢怠惰,总是殚精竭虑。

由于清朝前中期皇帝上位时年龄较大,时间宝贵,他们更是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。顺治、康熙两帝不用说,就拿雍正帝当例子吧,他即位的时候已经四十四岁了,据说执政十三年中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,有时通宵达旦,根本没有礼拜天和节假日。他除了批改奏折,召见臣工外,还要抽时间督查皇子们的学业。

据宫廷史料记载:“今上忙于国政日理万机,且督子教学,龙体每况日下。”由于雍正帝为国事操劳过度,再加上常服“仙丹”,五十七岁便命归黄泉(坊间传说是被吕四娘刺死的,不足为凭)。可见雍正帝是累死的,但是他对开创“康乾盛世”作出的贡献,得到了后世高度评价。

到了晚清,虽然咸丰、同治父子两人执政时间都很短,但是他们对工作还是很勤勉的,尤其是在平息太平天国的战事中竭尽了全力。光绪时期,由于慈禧老太太“垂帘听政”,皇帝是个傀儡,但载湉仍然非常勤政。他看到朝政日益衰败,心急如焚,为使国家重新振兴,在老太太放权的几年中,他重用康有为等人搞了“戊戌变法”。变法虽然失败了,他也被囚禁致死,但从中反映出了皇帝想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的愿望。可以说,他也不是一个无为之君。

再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溥仪,他虽然只坐了三年皇位,退位后仍念念不忘恢复祖业,他不但抛出万贯家财贿赂收买能够帮他复辟的人士,而且甘当汉奸傀儡,建立“满洲国”依靠日寇企图恢复清朝。溥仪的做法虽然是痴心梦想,受到了国人的指责和唾弃,而从另一面看,他还是比较勤政的,不是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昏君。

三,吸取前朝覆灭教训

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,还有一个因素使得清朝皇帝专心国事,勤政图强。大家知道,清朝是赶跑李自成,打败腐朽的明朝夺取政权的,作为一个后来者,自然要吸取前朝失败的经验教训。清朝深知,明朝之所以灭亡,是因为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惰(几十年不上朝理事),形成宦官干政,大权旁落,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苦不堪言,造成了天下大乱,起义频发所致。对于这个教训,从皇太极开始就非常重视,他一再告戒子孙“明亡之训,吾当戒之”。

为此,清代除继承了明朝的先进制度外,还专门设计了很多适用于本朝的条例。例如:后宫、宦官不准干政;太监不能出宫等制度。同时设立军机处和各类衙门,协助皇帝处理政务,无论大小事情都由他一人说了算。这样不仅避免了大权旁落,同时也促使皇帝必须“勤政”。

清朝在选拔储君方面,也与前朝有所不同,是采用“重德不重才,立贤不立长”的方法来立储的。拿康熙帝来说,他选择的是“稳重厚德”四阿哥胤禛接班。道光帝选择了“贤良全德”的皇四子奕詝(这其中有师傅杜受田的帮助),而舍去了“聪慧才具”的皇六子奕䜣,做到了择优录用。

总之,清朝这十一位皇帝的能力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,治理国家的结果也差别很大,但不管怎样,他们却都落了个“勤政”的好名声。

我们之所以说清朝没有“昏君”,是相对而言的。也就是说,他们中间没有出现像“秦二世”、“宋徽宗”这样出名的亡国之君罢了。

(0)

猜你喜欢

相关推荐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1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