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热点

乐山大佛脸又双叒叕花了 乐山大佛是如何建造出来的

百里香之 2021-12-30 17:54:48 1次

2019年4月,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结束了200多天的“闭关体检”,被蒸汽、砂纸和无铅布“保养”过的脸重现粉嫩。但这份光鲜没持续多久,几个月后,黑斑再度出现在大佛的脸颊。2021年12月21日,距离上一次脸部保养已快两年,冬至日的四川省乐山市天气晴朗。从岷江河畔远眺,枕着绿树的大佛与皴石融为一体——鼻子是“黑三角”,微生物组成的黑斑爬满脸颊,蔓延至全身。其实,鼻黑脸花是乐山大佛面容的常态。在

2019年4月,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结束了200多天的“闭关体检”,被蒸汽、砂纸和无铅布“保养”过的脸重现粉嫩。但这份光鲜没持续多久,几个月后,黑斑再度出现在大佛的脸颊。

30132003dsfa

2021年12月21日,距离上一次脸部保养已快两年,冬至日的四川省乐山市天气晴朗。从岷江河畔远眺,枕着绿树的大佛与皴石融为一体——鼻子是“黑三角”,微生物组成的黑斑爬满脸颊,蔓延至全身。

其实,鼻黑脸花是乐山大佛面容的常态。在过去几十年中,历经数次“粉刷”的大佛,脸部抹灰多达6~7层。四川盆地氤氲的水气,滋润了修缮层的细孔,成了微生物的乐园。

“如果不治理排水,每次用捶灰抢救式地抹一遍,也只能维持两三年。”此前参与修缮的工程师说。修缮层空鼓,难以固定。研究者曾在大佛脸部的眉周边发现铁钉,那是早年间人们为固定捶灰的无奈之举。进入新世纪,捶灰改进了工艺,在传统的水泥、石灰、炭灰和麻刀之外,又加入红砂岩,令质地更接近砂岩山体,但若湿气不绝,再好的敷料都会空鼓、裂开,直至脱落。

现如今,距上次“抢救”还不到两年,条带状的裂痕已经从大佛发际线向下贯穿眉毛。下巴处的空鼓形成斑片,已经翘起明显的裂纹。在抢救的重点——大佛胸口,仍旧爬着裂痕。

早在1991年,有关部门就组织力量对大佛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研究,当时的研究结论是,要想真正保护好大佛,应当治理其排水系统。但此后30年至今,“粉刷”却几乎成了大佛历次修缮与抢救工作的重心。

乐山大佛是怎么营造的?

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,水势相当的凶猛,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。每当夏汛,江水直捣山壁,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。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,普渡众生而发起,招集人力,物力修凿的。

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(公元713年)开始动工,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,海通和尚就去世了。海通死后,工程一度处于中断的状态。很多年后,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自己的俸金,海通的徒弟带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,因为工程浩大,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,使工程进展得以快速。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,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,工程再次停工。四十年后,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。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,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,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。

为什么要对乐山大佛面部进行保护修缮?

保护乐山大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,同时也是长期、复杂、艰巨的工作

1300多年来,由于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,乐山大佛风吹日晒雨淋,时间的刻刀在大佛上划来划去,从自然灾害到昆虫,都侵蚀了大佛的身体,所以对大佛进行“去角质”非常重要。石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,尤其是被世界公认为石窟文物“毒瘤”的石窟——渗水问题。

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,大佛因为雨水等冲击的原因,导致大佛有了不同程度的破损,脸部也因为苔藓霉菌等变的面目全非,很多人笑称像花脸一样。2019年刚完成“面部保养”的乐山大佛,如今灰黑色污染物几乎再次遍布全脸。

乐山大佛高62米,已经是凌云山生态系统的一部分。“山是一座佛,佛是一座山。”詹长法提出,对大佛的治理应当伴随着环境整治,“(治理)严肃复杂且久远,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,需要有计划,有耐心。”

(1)

猜你喜欢

相关推荐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1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