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热点

父母常挂在嘴边的4句话,看似是为学生好,实际上透露着自私

范姜奇思 2022-05-09 23:10:09 5590次

父母常挂在嘴边的4句话,看似为学生好,实际透露着“自私”:“我这么辛苦,都是为了你”;“都坐在一个教室,人家能考第一你怎么不能”;“你怎么不听话了”;“比家境没用,我们要比学习成绩”。

教育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,但又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。我们通常把它分为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。

业内有句名言叫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,家长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对象,在培养习惯和思维方式方面,发挥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。

特别是到了他们能听进去话的时候,家长的一言一行,更能在记忆中产生深深的烙印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。但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语言,可能起了反作用。

“儿子以前很懂事,现在怎么这样”?子女的改变其实早有伏笔

王女士的儿子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,向来是个听话的同学,学习成绩也保持着班级前三名的位置。不过,这学期开始他却有了变化。

考试后不仅名次有退步,连态度也跟以往相比有了“大转弯”,不仅不做自我检讨,母亲批评他时还直接大吼:你学习好吗?凭什么要求我考第一名?

王女士表示既失望又不知所措,自己因为吃了没学历的亏,督促他在学习上精益求精有什么错呢。她更不明白,明明一直很懂事的儿子,现在怎么这样。

不过,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能看出来,这位家长对儿子的标准已经几乎到了学生承受的极限。这种缺乏“下限”的要求,本身就是脱离现实情况进行的盲目“激励”。

设想一下,假如家长在工作的时候,老板不考虑实际的承受能力,一味要求员工达到他想象的业绩目标,家长会是什么感觉呢。所以,这位小学生的改变早有伏笔,并不意外。

父母常挂在嘴边的4句话,看似为学生好,实际透露着“自私”

其实王女士的经历或许不少家长也在面临,但有些现象之所以令我们不解,其实是没有看到实质。身为父母很容易认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对的,有些口头禅却会令学生伤心。

“我这么辛苦,都是为了你”

必须承认,家长供养一个孩子属实不容易,特别是现在对各方面标准也跟几十年前完全不同,压力显然增加不少。但家长经常把自己的辛苦挂在嘴边,往往只会带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。他们在学会感恩之前,可能已经想远离父母。

“都坐在一个教室,人家能考第一你怎么不能”

有些家长望子成龙,尤其是在看到学生有一定潜力后,总希望他们能一直成为同龄人里最优秀的人。这句话看似像在激发学生进步,担心他们被眼前的成绩满足。实际上并不切合实际,学生之间、家长之间存在差距太正常,有时父母这种想法其实只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。

“你怎么不听话了”

或许是文化习惯的不同,国内家长普遍认为“好孩子”的首要标准就是听话。在对家庭教育的提问中,听到最多的也是“怎么让学生听话”的问题。

看上去让学生听从家长的指示是为他们好,实际上很多父母只是想用这种教育方式给自己减少麻烦。在忽视学生合理需求的情况下,一味要求他们听话,实际上透露着家长的自私。

“比家境没用,我们要比学习成绩”

相信有些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,上学时也是这样被家长教导的。这句话听上去很合理,是告诫学生不要攀比吃穿用度,把精力放在学习上。如今再想想,是很典型的“双向标准”,不允许他们比较父母,但家长自己又要求学生比别人优秀。这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困惑。

学会接受现实,用正面方式交流问题,是更明智的教育方法

这4句话如果经常放在嘴边,可能在学生年龄小的时候还稍微有些作用,随着他们受教育程度的加深,和对世界的更多认知,弊端就逐渐显露了。

最后不仅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,还容易令他们感到伤心和失望,不想跟家长交流。笔者认为,其实很多家长非常清楚,这几句话确实有问题。

他们只是想用善意的谎言,督促学生进步。不过,从长远角度,培养学生们判断和接受现实的能力,同样重要。在这个基础上去努力学习,才有持续的动力。

而这些都需要家长先去做一个愿意接受事实,不夸大努力的价值、不盲目比较学生的人。然后用正面的方式与学生交谈,才是更明智的教育方法。

(0)

猜你喜欢

相关推荐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1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