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热点

70年代托儿所旧照,家长工作生娃两不误

宰父书凝 2022-05-09 20:10:19 5594次

前段时间,有网友晒出了上世纪70年代的托儿所旧照,引起许多家长的感叹。不少工厂都自己开办有托儿所、幼儿园。70年代的北京第三棉纺织厂是一家大型纺织企业,70%的职工都是女工。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,工厂建起了两栋托儿所(上海)(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!宝妈工作带娃两不误,全天忙得像超人只是带娃或只上班都很累,而这位超人宝妈要做到工作带娃两不误,上班期间惦念着家中的孩子,下班后也不闲着。

养育子女是绝大多数家庭都要面对的事,但对于广大条件普通的家长,也必须考虑工作与带娃之间的问题。

有娃之后经济上的开销自然多了起来,如果辞去工作专门看护,可能客观条件不允许;而上班的话又很难有时间陪伴子女,相信这是当代很多家长的难题。

不过,或许年龄稍长一点的朋友会记得,有段时期里,只要你在正规企业工作,学生托管等问题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。一组当年的照片引起了热议。

网友晒出70年代托儿所旧照,跟现在的幼儿园不一样

70年代或许离我们有点遥远,那时家长们的物质条件普遍不是很好,别说给学生们买玩具了,就算是衣服也可能是几个人换着穿。

不少长辈看到当代的家长排斥生娃时,会非常不解:以前条件那么差,我们也能把三四个学生养大,你们怎么就不行呢?可事实上,两代人所处的环境却不能相提并论。

有网友晒出了那时幼儿园的旧照,确切点说,是叫“托儿所”。跟现在较为普遍的私立幼儿园不同,它们通常是由企业开办和管理的。

目的就是帮助员工们解决没人帮忙看护的难题,以便家长可以继续安心工作。设立的地点通常也在单位或者职工楼的附近。

“楼上工作,楼下就是托儿所,午休时顺便看看子女,下班时直接带他们回家”,这样的模式可能是当时很多家长的写照。

通过照片我们可以发现,托儿所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多的,用现在的习惯讲就是“大班制”。虽然托管老师们照顾的可能没有现在那么仔细,却也足以解决不少麻烦。

那时的老师们也有独特的管理方法,托儿所的配套设施也跟现在不一样,比如“转盘”通常比较大,上面能坐很多学生,方便老师组织大家一起参与进来。

当代家长感到羡慕,工作生娃两不误,怀念那时的轻松

看到70年代托儿所的模式,不少家长深感羡慕。这种托儿所不像现在的私立幼儿园收费那么高,而是类似企业的一种员工福利。

通常只要交少许餐费即可,标准也只是基本的成本价,不会给家长带去多少负担。最重要的是,它们的设立带来了很大的便利。

这也难怪为什么那时即使是“双职工”家庭,两个人都要工作,也没耽误生娃的原因之一。企业内部的托儿所可以缓解不少难题。

而即使从托儿所“毕业”了,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正式的教育,也多半不用家长太操心。那时还不流行补习、也不必家长批改作业或者在群里及时回复“收到”。

工作生娃两不误的模式,属实叫人很向往,所以也有网友感言:怀念那时的轻松。现在家长们的任务不仅是工作和养家。

没有足够的时间陪读的话,即使学生只是在幼儿园阶段,想要“两不误”也很难做到。何况,当代家长工作模式也跟那时不同,准点下班接学生可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的。

70年代托儿所的特点,跟当时国企数量多、运行模式等因素有关。那时国企除了给员工发工资,还有不少其他的福利,生活方面的困难也要考虑。

托儿所就是其中一项帮助他们平衡工作和生活的“福利”,后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,不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,逐渐退出了舞台。

相比曾经的“托儿所”,私立幼儿园也有优点,你更青睐哪种呢?

虽然曾经企业下设的托儿所令不少家长羡慕,但我们也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。正如有的网友说出了另一种体会,托儿所工作人员也是内部员工,对学生家长的职位很清楚。

所以也可能造成差别对待的情况。再加上学生数量太多,人手不够,托管时照看的肯定没那么仔细。而且那时负责照看的人,也不像现在需要有基本的学历门槛。

相比之下,私立幼儿园靠口碑才能维持生源,幼师的工作能力、专业水平、对家长和学生的态度,都比那时候有更高的要求。

想想现在有的家长,可能因为幼师没有及时帮学生擦鼻涕而不满意,在以前的托儿所里,有谁会因为这样的小事跟家长解释和道歉呢?

(0)

猜你喜欢

相关推荐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1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