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学习

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(洋务运动的过程结果及产生意义)

范姜奇思 2022-04-11 20:10:00 7541次

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。洋务运动的意义:1、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,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、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3、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4、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。

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,主要方式是引进西方军事装备、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。

洋务派包括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个别满洲贵族,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大员。前者在中央倡导扶持,后者在地方具体执行。他们的口号“求强”和“求富”,力求在中国传统制度下,利用西方技术达到目的。

曾国藩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但因为取得的成果远不如同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,而且北洋舰队(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)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海军,所以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一场失败的运动。

那么,清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动洋务运动的呢?

首先,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。

太平军太平军比较早就采购外国武器装备军队,让对抗中的清军吃了不少苦头。后来,太平军定都南京,镇江、上海等地的官绅见清军无力抵抗太平军,就自行雇佣外国军队和舰船自保,起到了不错的效果。

见识到外国军队和武器的威力,镇压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湘军和淮军也开始购买外国武器以扩充实力,但数量还比较有限。加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,清军屡次在英法军队攻击下溃败,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,都开始认识到练兵和制器的重要性。

英法联军重点进攻的天津大沽炮台其次,清政府调整战略,把平定内乱当成首要任务,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。

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,咸丰帝逃至热河,留下恭亲王奕䜣在北京跟英法联军处理签约事宜。在交涉中,奕䜣和其他满洲贵族发现洋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:信守约定,签订条约后,大批军队立即撤退;只专注于谋取商业利益,不危害清王朝的祖宗家业和皇家统治权。

所以奕䜣等人发现,对清政府来说,洋人只是“肢体之患”,太平天国才是“心腹之害”。而清政府本来也无力同时应对农民起义和洋人,所以决定与洋人“真心和好”,学习他们的技术,先对付太平天国,日后实力增强后再考虑对付西方国家。

恭亲王奕䜣1861年1月,奕䜣等上奏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》,涉及朝廷设立新机构、办理关税、涉外事务互相咨照、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等。咸丰帝去世后,慈禧太后和奕訢掌权,六章程逐渐贯彻执行。同时,清政府开始鼓励各地购买西式武器,学习西方技术,也赞同借助西方军队剿灭太平军的行动,之前,这些行为都是不被支持的。

有了中央的支持和认可,各地方大员的洋务运动逐步开展起来,具体步骤如下:

一、为镇压太平军设立军工厂(1861-1864年)。1861年,湘军攻占安庆,曾国藩访求技术人才,筹建了安庆机械所。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军火工厂,生产子弹、火药、大炮等,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。

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,机械所搬到南京。1862年,李鸿章任用英国人马格里建上海洋炮局,招募洋匠,购买国外机器,制造开花炮和炮弹,成本大为降低,虽然不如洋货质量好,但仍旧在攻打太平军时发挥了很大作用。上海洋炮局后来搬到苏州,规模大大扩大。

二、以“制夷”为目标兴办大型军火工厂(1860年)太平天国被镇压后,清政府自强目标的第一步——“清内患”——就算完成了,接下来,目标转为“御外侮”,总结起来,就是之前魏源说的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。

从1865年到1867年,四个大型军工企业建立起来,分别是李鸿章在上海兴建的江南制造总局,左宗棠在福州创建的马尾船厂,李鸿章在苏州洋炮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金陵机器局,和清室贵族崇厚兴建的天津机器制造局。

江南制造局,占地400亩,除生产军工产品,还注意培养人才和翻译西洋书籍。马尾船厂是大型近代化造船厂,占地600亩。他们先靠洋计师,后来自己培养人才,先后建成兵轮、商船40艘,排水量远超当时日本生产的蒸汽机船。

但马尾船厂一直面临资金短缺问题,后来停产。金陵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制造局都生产了大批武器和弹药,后者在甲午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破坏。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除了四大支柱性工厂外,各省区也争相创办军用工业。这些企业的运转资金基本都由官方筹措,主要来源为海关税收。

三、为自强而求富,开办民用工业(1870年代)。兴办军工企业的很多原料和燃料都是从西方采购的,但办厂的最终目的是“制夷”,所以将来一旦与外国开战,原材料和燃料的来源必定断绝

。而且,采购的价格一般比较高,如果能自己生产,不但可以节省开支,某些产品还可以在市场上与洋人争利,获取利润后还能反哺军工企业。所以,为了进一步完成自强的目的,求富是势在必行的。

在这种精神支持下,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。最成功的民用工业要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。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督办下,由盛宣怀组织筹办,创立于1872年,承担漕运和客运业务。

因为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,后期资本基本来自于商人,利润非常可观,1879年一年就盈利白银67万两。开平煤矿也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,由唐廷枢在李鸿章支持下于1878年创办。煤的质量比较好,还因为有减税的优势售价比较低,在市场竞争力强,效益非常好。

后来为了解决煤的运输问题,还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——唐胥铁路。唐胥铁路除此之外,洋务派创办的电报业务也比较赚钱,但其他煤矿产业、纺织产业等,有的因为管理问题,有的难以突破技术难关致使产品质量低下,所以真正盈利的企业并不多,关停、破产的很多。

用新式方法训练陆军,组建新式海军(1861-1888)值得注意的是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清政府也开始用新式方法训练陆军,并组建新式海军。陆军方面,清政府在旧有军队中抽选精干或另募精壮兵,装备洋枪洋炮,聘请外国教官进行训练。

但因为太平天国后湘淮军地位提高,占有大部分优势资源,八旗和绿营武器更新比较慢。而且对陆军的训练,只练兵不练将,以致军队中缺少优秀的将领。

士兵训练积极性也不高,不懂听口令,只开枪,不瞄准……定远号铁甲舰在海军方面,因为1874年日本海军侵犯台湾,清政府危机感高涨,恭亲王奕䜣认为建立海军、买铁甲船刻不容缓。但因为经费有限,只能先重点发展北洋水师,其他地区的海防逐渐扩展。

为对付日本铁甲舰,清政府花重金订制两艘远东最大铁甲舰,然后购置大批巡洋舰、鱼雷艇和运输船等,终于在1888年,建成主力舰载重量远东第一的庞大舰队。

为适应近代海军的需要,清政府在总理衙门内增设海防股,以统一海军事权。凡矿务、轮船、枪炮、弹药、机器制造、炮台、船厂等都由海军股掌管。在舰队管理上,采用英国和德国结合的规章制度,聘请英国人担任教官。

虽然规模大,但北洋水师其实危机四伏:因为资金有限,很少增添新舰船和新设施;缺乏日常维护的意识,零部件逐渐老化;李鸿章为控制北洋海军,任用不懂海军指挥的丁汝昌担任水师提督;虽然聘用英国人当教官,但刚学会开船,就把人家开掉了,以致军事训练日益松弛。因为这些因素,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就不足为奇了。

李鸿章北洋水师的失败,只是失败的洋务运动的一个缩影,充分说明,只在器物上近代化,是不能帮助清政府走出困局的。但洋务运动仍旧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。

各种军工和民用企业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基础,1900前后,中国民族工业大规模兴起,这不能不说是洋务运动前期工作的功劳;洋务派为培养人才筹建的新式学堂和翻译机构,为北洋水师培养了重要将领,也为传播西方文化做出不小的贡献。

当然,也是因为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,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才意识到,不变更制度,只在器物上进行改革是救不了中国的,才有了后续维新变法等诸多尝试。

(0)

猜你喜欢

相关推荐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1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